二十一世纪以来,各国注重科技创新能力,并将科学技术作为竞争点。我国也不例外,科教兴国等战略相继出台,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不断完善;创新板上市三百余家公司,总市值4.95亿元,硬科技交上一份漂亮的成绩单。我国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上,“十四五”将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保持深入发展、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。
技术先行,经费仍是一个大问题。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经费不匹配等问题频现,经费矛盾成为堵塞技术创新的一大痛点。近日,国务院出台《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针对一直以来科研经费痛点问题,亮出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、完善科研经费项目拨付机制、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、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、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等七个方面提出25条举措,为经费管理松绑,激发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精神力。
科研经费管理有几难 冲突根深蒂固
根据中国科协统计,截至目前,我国科技工作者总人数超过9100万。人有了、钱够了,但技术创新却卡在半路上。
科研预算编制繁琐是突出问题。预算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。直接费用又分为资料费、数据采集费、设备费等多个种类。比如多学科融合发展下,科研人员参加各式各样的技术研讨会、国际交流会不在少数。然而,当下需要确定未来出差目的地、滞留期等详细信息,这类看不见、摸不着的细致预算给科研人员带来额外,徒增压力。
目光转到仪器设备上,预算中要标明未来几年采购仪器设备的型号、三方价比等更是令人匪夷所思。技术更新飞速,一眼看到未来显然不切实际。此外,科研项目在启动年要确定购买仪器和设备数量、引入专家人数等;项目部分报销不在预算表格内,就此搁置,出现了有钱难办事的现象。这些预算与未来实际情况出入较大,并无实际意义,束缚科研人员手脚。
报销难是另外一个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。由于财务管理过细,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被经费报销占据大部分,贴票、算账、报销,一套流程下来让人苦不堪言。另外,项目申报审批流程冗长和经费拨付进度慢等,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、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 性,人员和经费管理冲突不断,经费申请、报销雪上加霜。
《意见》出台 7大方面、25条举措化解难题
《意见》剔除不符合技术发展规律的条例,以人为核心,合并修改原科研经费管理要求,促使科研人员潜心科研。
首先,简预算。《意见》按设备费、业务费、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。直接费用中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外,其他费用只提供基本测算说明,不需要提供明细。该项措施解决了“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”的问题,实现费用灵活运用。此外,合并项目评审和预算,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,让科研经费灵活起来。
其次,放权力。《意见》下放预算调剂权,科研人员考虑现有情况、项目实际需求进行经费申请、调剂。该项措施为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松绑,扩大科研人员的经费自我管理权力,经费适应实际情况,不再原地“跑马”。
接着,圆机制。《意见》摒弃了原先刻板要求,按照当前情况、紧急程度完善精分管理机制。如采购机制转为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采用特事特办、随到随办;项目管理部门尊重科研负责人意见,合理确定拨付计划,加快拨付进度;科研结余资金可留归科研单位使用,用于之后的科研直接支出,科研人员不必须后续经费在申请等琐事分心劳神。
后,去负担。《意见》一方面简化科研项目验收结题财务管理、推进科研经费无纸化报销试点,实现去繁化简。另一方面,《意见》切实关注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,如提高间接费用比例,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,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。从硬件走向软件,从设备政策走向人情关怀,提高科研人员的实际收入,防止经费多但发不出工资的情况发生,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、创新热情。
不仅如此,《意见》就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、改进科研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改进、补充。
推动政策落地 打通“ 后一公里”
三分部署、七分落实,新政从出台到落地、成熟实施还需相关部门各尽其责、联合联动。
《意见》落实过程中,仍需坚持以人为中心,让经费为人服务,关注科研人员的实际,明确保障范围和机制,完善大科研人员的奖励机制,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力,潜心钻研、攻克难关。
其次,破解管理中的难点,及时调整预算严、刚性强、评估繁的各种项目检查。将科研方向从项目、经费转移到研究兴趣,帮助科研人员挣脱束缚。大力推广指导性、示范性,推广试点,树立榜样单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要信任也要监督,在放与管之间找好发力点,自由并不等于无序。对于已经拨款到位的项目,还需定期检查研究效果、技术成果,评测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,避免出现研究贪腐。
科技创新没有经费使用自主权,科研自主权难以落实。《意见》出台意义重大,促使科研人员重掌自主创新管理权,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,让科研经费更好地为科研服务,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加快建设科技强国。